在民俗家具研究中,家具布局和品类是家具的功能、使用情况、与建筑空间的关系等方面最为直接的反映,也是家具拥有者生活状态、居住习俗的表现,还是现代研宄者掌握传统民俗家具留存情况最直接的信息来源。其中,家具的品类主要指家具按照使用功能的分类。家具的布局是指家具在建筑室内空间的摆放情况与特点,常受到建筑格局的影响。党家村四合院面宽一般为米左右,分三间,其中不少宅院仅有米宽,而进深多在米以上,深者可达米以上。有学者称此为窄院住宅,其高營的房屋所围成的窄四合院呈现着强烈的封闭性,宅基用地十分经济。
在党家村,人们都形象地说,党家村的四合院好似一个人,厅房为首,门房为足,左右厢房为两臂。厅房为首“堪称首脑”,门房为足“举足轻重”。北京四合院主院的厅房用于接待亲友宾客,厅房左右的耳房,常用于祖堂及佛堂。而党家村四合院乃至整个韩城地区四合院的厅房是功能单纯的礼仪性公共空间,一般作为家族祭祖、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活动使用的空间。厅房内不做分隔,多为三间型,也有少数为小五间型。
鉴于厅堂特殊的功能,其间家具摆设也有讲究,布局、形制和风格都有一定模式,象征着儒家庄重、肃穆的礼制。陈设讲宄规范与对称,厅堂中间对门墙壁挂有字画装饰。字画下面紧靠墙壁处设一张窄而长的做工和装饰都比较讲究的条案,条案上供祖先牌位,称“神主”。条案上还设香炉,摆放家庭照片等重要物品。条案前有一张八仙桌,用于摆放祭器和供品。八仙桌两侧有两把太师椅或扶手椅,椅子两侧又常摆放架几一对。
有些厅房家具布局相对简单一点,不设扶手椅和架几。厅房内左右两间均不摆放家具,追求大而空矿的感觉,使整个厅房显得庄严而肃穆。厅房中常见家具类型有:桌类、椅类、条案类、架几类。党家村四合院有一个特点,即其厢房的间数全依宅基长度自由增减,似乎无约束,少则三四间,多者五六间,最多的竟达八间之长。东西厢房呈对称格局,位于院落两侧,门窗均相对而开。厢房常见宽度一间米有余,进深米,一间一室不敷使用,故取两间为一室,其面积约为平方米,不论做寝室还是做厨房以及其他用途均可。
党家村的厢房是适应性较大的空间,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厢房作为寝室,主要为晚辈居住。党家村的厢房两间为一室,其中一间设宽阔的大坑,另一间摆放桌柜或其他家具,作为活动场所。一般在靠窗的部位盘有坑,坑上正对窗户的一面墙上设有搁架,可以存放棉被等物品,炕上放置坑桌,在紧挨着炕边,正对门的一侧,常放置矮柜一个,矮柜上常摆放一个小柜,小柜上摆放带底座的镜子,矮柜两边各放一个方堯,在远离坑边的方竟旁边靠墙放置双门衣柜。坑的另一边,房门的一侧常放置一个小型闷户橱,紧挨着闷户橱的是盆架。一些有钱人家不盘土坑,则购置架子床。
在党家村四合院中,门房是与厅房相对的房子,四合院的大门开在门房的旁边。党家村人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修身”、“齐家”准则融入了四合院的建设之中。在这里被视为“人本身”的四合院,厅房为主为首,它是四合院的神经中枢和主宰;门房为“足”,是根基,立足稳健,方能步趋高远。那么门房作为长辈居住的地方,住门房是辈分身份地位权威的象征,就是可以理解的。
门房多为小五间型,三间型较少。小五间型门房中,一侧稍间用作门道,另一侧稍间可作厕所或库房中间三间为一室,其中一间盘火坑或放置架子床,另两间用于休息或待客。党家村尊老,家里最好的家具常常摆放在老人居住的门房之中。门房内靠门右手边一般放置架子床,正对门的位置常靠墙设有八仙桌,八仙桌两侧设两把椅子,靠门的左手边靠墙放置四门衣柜。与床相对的位置常摆放书架和书桌椅,书架靠左面墙壁放置,书椅背向墙放于书架之前,书桌又放置于书椅前面,常见书桌上摆有书籍、画卷等物品。这种摆设并非定局,各家根据主人喜好及房屋格局也有所变化。
在党家村,就餐没有专用的空间,就餐情况冬夏季也有所不同。夏季,午饭多在门房里侧、庭院荫凉处或厅房檐廊下,晚餐则多在庭院之中;如遇雨天或严寒季节,多在自己的居室里就餐;冬季天气晴朗时,常在庭院中一边晒太阳一边就餐。长幼分餐或全家聚餐多按当时具体情况而定,并无明显规矩。但有客人时,一定是摆出方桌由主人陪同一起就餐,但晚辈、妇女绝不入席,这时就餐通常根据季节和天气安排在厅房或庭院中进行。就餐时所用的家具多为方桌、长板晃,分餐时就借各自居室中的家具之便使用了,如桌柜、坑桌等。
党家村家具按照狭义概念上家具的使用功能可分为椅晃类、桌案类、床类、箱柜类和架几类。还有其他一些广义上的家庭用具,包括斗、分银器、戥子、帽盒等。党家村的椅凳类家具包括扶手椅、靠背椅、圈椅、太师椅、大条晃(当地称长板晃)、方晃、长方赛、圆凳等,见图,以扶手椅和长板凳居多。扶手椅常放置于厅房之中,位于八仙桌两侧,除了其实际功用外,也体现了主人的身份与情趣。长板凳作为农耕文化下所产生的家具,不仅可以供人们田野劳作归来坐下休憩,而且也放于家中放置物品,起到承重支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