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宝
记忆里的美食
有句老话叫“记吃不记打”。
这话说得真对,转回头想想自己的学生时光,学的东西有些已经还给了老师,但要问吃过什么好吃的,噼里啪啦却能讲一大堆。在外的游子想起家里的胡辣汤水煎包口水直流,上了年纪的人想起小时候妈妈烙的饼眼泪直掉。美食,其实是一种情怀,一份思念。当今社会,越来越近趋相同的城市风貌,让人不免生出“眼看故乡似他乡”之感。于是很大程度上,我们是靠味蕾在记忆自己的归属地,南北甜咸之争,无非也是各自味觉的自我认同。
一座泌阳城,不大不小,装得下南甜北咸,容得了东辣西酸。
各色美食在舌尖流转,经过味蕾化进心田。
今天小编带大家跟随原作者一起回忆几种泌阳的美食,看看这些东西,是否也是你记忆中的闪光点......
第一期:肆维刀削面
说起小时候记忆里的美食,第一名就是肆维刀削面。
记忆里最后一次吃这家店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店在五小的斜对面,规模不算小,一共三层。一层是大堂,二层三层是包间,装修走的是朴实风格。大堂中间摆着两张桌子,每面墙边也有三四张,桌布上面压着玻璃板,板上醋、辣椒、筷子笼,还零散着几瓣生蒜。
对着门的那面墙是摆着各种菜的玻璃柜子,右手边是老板的收银台在旁边开着一扇门,上楼上包间和后厨走菜都从这过,一碗碗刀削面也就是从这道门里端上桌的。所以这也是我们这些小馋猫小饿鬼儿们行注目礼最多的地方。
这家店主食就是刀削面,也有各种凉拼热炒,味道都极好。面分大中小碗三种分量,价钱分别是2块、2块5、3块。现在听起来便宜,想想当时二中门口一份素盒饭才3毛钱,所以这价位也不是我能常吃得起的。
网络配图
说起这个面究竟怎么好吃,毕竟时隔将近二十年了,那味道已经化成了一种感觉,或者说已经成为了对美食的一种执念,有点模糊不清,尽力去挖掘回想吧。
放眼全国,刀削面对应的该是面食大省山西,但山西的削面跟河南的削面绝对不是一个路子,面一样,差就差在汤上。人说豫菜好就好在一锅汤,哪个河南的饭馆没有一锅吊好的高汤,那绝对不正宗。山西的削面是煮熟了盖卤,河南的削面借鉴了烩面的做法。尤其泌阳的削面,借鉴的是方城烩面的做法,炝锅后加汤再削面入锅。汤的鲜香醇厚全都煮到面里,再加上时令鲜蔬,切细的海带,炝锅的肉丝,满满一大碗,是饭也是菜,弄得人食欲大动,欲罢不能。
网络配图
肆维刀削面,绝对是泌阳刀削面里的翘楚。
初三那年也不记得因为什么事跟家里闹别扭,咬着牙三天没吃一口东西,饿狠了就跑到水龙头灌一肚子凉水。绝食第三天是周末,我妈咬着牙递给我五块钱说你吃碗削面去吧。那一刻真的,什么赌气,什么别扭全都忘了。有削面还赌什么气呢?用今天的话说:
没有什么是一碗削面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碗!
那天飞奔到店里,破天荒点了一大碗。等面的那几分钟真的比饿着的前三天还难熬。尤其就坐在店里,你能闻见味道,能听见别人吧唧嘴,能咬牙切齿地看见有人暴殄天物剩下大半碗面。那一刻才真叫是抓心挠肝地难受。
坐立难安地好不容易等面上了桌,还不能下嘴,它还烫着呢!顾不得那么多,连吸溜带龇牙,盆子大小的一碗面迅速就进了肚子,一口汤也没剩下。吃完打个饱嗝,一阵晃神,面前只剩汤底的大碗感觉都不真实,油然生出一种半入天堂的的感觉。后来听高晓松《晓说》,说他有次吃东西幸福到把自己给“吃丢了”,我想那一刻,我也是丢了吧。
网络配图
有一次过生日,请同班的几个小伙伴来这里聚会。难得上二楼坐了包间,且除了面之外还点了几个炒菜。也是从那次起,又爱上了这家的牛肉条,迷上了在辣椒和花椒的森林里翻牛肉的乐趣;从来不吃鱼的我竟然吃了小半条糖醋鱼;炸得恰到好处的藕夹在此之后也再没遇到过。
生日这次的用餐经历是对肆维削面美食记忆的升华和补充,也是和小伙伴们的一次分享。长大后跟同学谈到这家店,他说二十年前在五小和二中上过学的孩子都懂,肆维削面是躲不过去的味觉记忆,是忘不了的童年气息。
大概年前后,这家店突然就消失了,改成了一家饺子馆。后来饺子馆倒闭了,陆陆续续又开了几家饭馆都没经营下去,现在好像在卖家纺。这个地方后面改的几家饭店我一次也没去过,总觉得物是人非,毫无声息地覆盖了我的一段回忆,遗憾又伤感。
后来肆维刀削面的招牌又在三中东边不远的地方挂了起来,据说是原来的老板原来的厨师重新开店。我和妹妹欣喜不已,赶着去了一次,结果机器削出来的面又宽又长,寡淡的面汤浮着油花,吃到嘴里的味道跟老板的脸一样陌生。我跟妹妹默契的对视一眼,付账离开。
再后来,这家店也不见了,肆维刀削面,便真的成为记忆中的味道了。
后记:我后来一直寻找替代这家店的味道,先是找到了县电视台对面的老康师傅、又是二中对面的为民快餐店。时间太久,记不得多年前的味道,现在为民快餐店的削面、辣椒森林牛肉条,大概就是当时的风味吧。
编者按:大家有什么关于泌阳记忆中的美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若是有和泌阳相关的人文情怀的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内容真实非虚构,且原创首发。无论采用与否,我们会在15个工作日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