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有关“竹林七贤”的传说,在我国民间特别是文学界盛传不衰。一般地指的是三国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修武县和辉县交界一带的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来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七贤”。“七贤”是魏晋时代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尽相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但他们在生活不谋而合,均不拘礼法,清静无为,常聚众于竹林之中喝酒、纵歌、狂欢。其文学作品均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因此,“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骚客文人的代表。事实上,“七贤”的活动地方并不仅限于河南修武一带,而是遍布中原不少地方。而驻马店泌阳县付庄乡竹林村,就有“竹林七贤”的古墓地、古碑亭两处遗迹,又有世代口传“竹林七贤”的故事。是也?非也?为探讨一个究竟,我们县政协几位文史爱好者,在初冬的一天,驱车来到竹林村访古。该村地处白云山西麓“闯王寨”下的竹林河畔,山清水秀,树木茂盛,因盛长竹林而形成村名,依据地名考究,该村约有近千年的村史。历代文人墨客对竹林美景或吟诗,或作赋,或书画,多加赞誉。曾记否?每当夕阳西下时,家家点起小油灯,户户升起土炊烟,夕阳的余晖笼罩在竹林之中,构成了一幅巧夺天工的“竹林晚照”。清代拔贡、泌阳知县倪明进在歌颂“竹林晚照”中诗曰:“县城东去满笕箪,六十山程计里长;近市人家皆种竹,入林风景好斜阳;半山残影筛疏翠,一迳清阴逗淡黄;恰与此君消片刻,绿荫深处闪灯光”。在清道光八年出版的泌阳县旧志中,也把“竹林晚照”列为“泌阳八景”之一。得天独厚的竹林美景,当然会是骚客文人喜欢淡定雅静而逃避世俗的理想之地。随着岁月的流失,朝代的更迭,竹林村两处“竹林七贤”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其遗迹至今留存。村里八十多岁的农民牛书德老人,是当地的“文化通”,且耳不聋,眼不花,记性又好。当他得知我们的来意后,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他带领大家首先踏过废而不用的古桥,然后攀登古村寨小石墙,继而穿越几处农家小院,辗转来到一个破烂不堪的旧院子中。他介绍说,这个地方就是当年埋葬“竹林七贤”的墓地,坟茔里面共有七个坟头,我小时候听老爷子说过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位贤者的墓地,旁边还竖有一块大石碑。早在年成立板桥国营林场时,将“七贤”的墓地全部铲平,坟茔中的石碑被砸坏,几颗千年古柏被砍光,尔后在此处建起了该林场的职工食堂。当时曾有人看见,铲平这些古墓时出现不少的花砖、绿瓦、陶瓷、陶片等随葬品,但当时都不知道这些是文物,所以无人珍惜,扔的遍地皆是。牛书德老人说,印证“竹林七贤”遗迹的,还有竹林河西岸高地上的那座纪念“竹林七贤”的古老的碑亭。据说这座碑亭是本村聂景太捐资修建的,此人文武双全,元末明初时期考中进士,后被朝廷委派到山西省担任通判。当地人传说,这块碑亭工艺精湛,图文并茂,上边刻有“七贤”的姓名简介和人物画像,特别是“嵇康打铁”和“阮籍醉酒”的画面更是栩栩如生。该村现在居住姓聂的人家有几十户,他们都声称是聂景太的后裔,还说这座古碑亭毁于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机的轰炸之中,也有人说在年“大办钢铁”时,碑亭被推倒拉走修建了“小高炉”。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过去古碑亭的遗迹之处,现在变成了村民们的香菇大棚。综上所述,笔者因此推断出“竹林七贤”在此地盛传的原因有三种可能:一是,“七贤”生前可能在此处隐居或者活动过,因为这里的确是历代文人骚客避世休闲的好去处,相传汉代刘邦的谋士张良曾在附近的山洞(后称张良洞)里面隐居,“从赤松子游”。二是,“七贤”因受人爱戴,后来的一些贤达之人很可能耗资费力地将其遗骨集中移葬于此地。三是,自古以来一些文人骚客总是喜欢风生水起,笔下生辉,很有可能借用“竹林”村名,在此地杜撰出“竹林七贤”之墓。总而言之,竹林村“竹林七贤”遗迹只是当地民间口语相传,并没有官方文字记载。这个故事若有若无,迷迷离离,给人们捂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将伴随着流淌东去的白云山之甘泉,万古流传,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