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泌阳县文化局授予刘红旗为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打铁技艺传承人,并为其颁发荣誉证书,这也是我县首个荣获此类荣誉证书的人。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看似简单,但并不易学。作为一种原始的锻造手艺,曾经是泌阳城乡许多手艺工匠的谋生行当。直到现代工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才渐渐退出大部分城镇,但在一些农村依然有着一方不小的市场,今天小编带你去拜访刘师傅,去见识下这位老师傅的打铁奇艺。
走近铁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循声望去,在光线幽暗的铁铺内,一位中年男子一手拿着一根烧红的铁棒,一手拿着一个铁铲子,正在不断敲打着。这是个用红砖和石棉瓦搭建,简易低矮的打铁作坊,红砖墙上挂满了打好的各种家用铁具。门前虽没有显眼的招牌,但来瞧得人却不少。铁铺隐匿在街区马路边,高于路面的铺面门框,在周围商铺林立,人来车往的闹市区,显得有些特别和与众不同。这位中年男子就是打铁匠刘师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就在这家铁铺从事铁器工具加工,至今已经有几十年。主要加工铁榔头、撬棍、斧锤、刮铲及铁锹等。
打铁是一个体力加技术的活,从火候把握到锤炼都需要把握好时间,即使在现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无法取代这些锻造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步骤,打铁看似原始,但很实用,其技艺说是简单,但并不容易学。打铁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炎炎夏日,红炉边上苦不堪言。即使是寒冷的冬天,铁匠师傅也是挥汗如雨。古人老话说:“天下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要打铁,首先是生炉火: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前一个大铁墩。打铁的炉子生火时,都是靠手拉风箱或者电动鼓风机。炉火一定得烧得旺旺的,否则铁很难锻打。其中最重要的程序莫过于锻打。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直至将铁料打成菜刀、锅铲或农具。中间铁块稍有冷却,铁块变硬,再放入火炉中煨红后,反复锻打至成形。然后再冷打,较大件的制品由3人煅打。最后,再经过定型、淬火、回火、泽油等流程,一把铁制产品才算完成。
门前不一会就来了几个客人,也许是刘师傅这家店铺的久远,口碑自然也很不错,大部分人买的这些家用铁具一般都去他家,质量深受顾客好评。
刘师傅家锻造的家用菜刀,色泽及实用性丝毫不比那些超市里面的差。
门前挂的这些铁具都是之前打造好的,并且上面都贴上了商标。
这些都是刘师傅家打造的,各种常用铁具基本都有,基本能满足人们日常家用的需求。
打铁虽说是一种相对原始的技艺,但仍然活跃在咱们社会的基层,随着现在农村耕种的机械化,铁铺的用武之地已越来越少。而这门手艺学起来太过辛苦,劳动强度又大,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很快,铁匠技艺也许会淡出历史舞台,因此咱们应该行动起来,积极的挖掘身边的那些即将消失的技艺,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这样留给咱们后代能留下一点过去艰苦奋斗的回忆。
图:刘艺
统筹:张成亮|责编:李宁